合成生物产业是指以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为手段,改造或创造超越自然功能的生物体及生物组分,通过过程和系统强化,实现物质的高效合成与精准转化,再造产品规模化生产流程,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未来产业,是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对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守牢粮食能源底线,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加快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抢抓生物技术演进带来的产业变革、市场重塑机遇,充分发挥浙江省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基础扎实、数实融合深入等方面的优势,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围绕医药、化工、材料、农业、食品、能源等领域,聚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按照区域特色化、制造绿色化、行业融合化、产业集聚化的思路,加快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集群发展。
力争到2027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融合,在合成生物领域培育建设5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0项,形成10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在核心菌种创制、化石基产品替代应用、新药创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以机制创新构建畅通高效的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在医药、化工、材料、农业、食品等领域打造10大标志性产品,生物法转型进一步加快,生物基产品应用市场进一步拓宽;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培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20家,合成生物核心企业产值达200亿元,相关产业总规模达15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二、发展方向及产业布局
(一)发展方向
1.生物医药。以满足高品质健康生活需要为导向,重点发展创新药及创新疗法、原料药中间体、现代中药和体外诊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疗法发展细胞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工程化细菌疗法、人工病毒/噬菌体、生物新型多靶点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蛋白降解药物、核酸药物、合成细胞因子药物、抗肿瘤靶向药物、生物类似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菌体药物、海洋药物;围绕原料药中间体发展抗生素、维生素、他汀类药物、西格列汀、紫杉醇等重要药物的生物合成新路线与新技术;围绕现代中药发展经典中药二次开发、组分中药;围绕体外诊断发展POCT分子诊断、全自动基因检测
机器人。
2.生物化工。以传统生产方式迭代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酶制剂、化妆品原料和工业化学品。聚焦提升酶制剂的生产效益、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发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脱氢酶、糖异构酶、糖磷酸酶等酶制剂;聚焦提升原料环保性、质量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开发基于生物提取的玻尿酸、角鲨烯、视黄醇、胶原蛋白等化妆品原料;聚焦推动传统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探索开发乙醇、丙二醇、乙二酸、丙烯酸等大宗化学品和手性化学品,颜料、染料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
3.生物材料。以推动前沿新材料创新突破为导向,重点发展生物基塑料和高性能蛋白。围绕天然微生物代谢途径合成法,发展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淀粉塑料等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围绕聚合物中间体化学合成法,发展尼龙(PA)、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PU)、聚乙烯(PE)等化工聚合塑料;聚焦优越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发展蛛丝蛋白、蚕丝蛋白等纤维材料,推动在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聚焦特殊功能和高活性,发展黏附蛋白、抗菌蛋白等生物活性材料,推动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4.生物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围绕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和宜机专用,在农作物、畜禽、林业、水产等领域发展生物育种,采用全基因组、基因编辑等前沿育种技术培育生物新品种,研发配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效种养模式;围绕减少化肥使用和碳排放,开发植物内生真菌、固氮菌、光合菌、微藻等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围绕解决饲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围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动物免疫,开发微生物农药、核酸农药、生物兽药、新型生物杀菌剂、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等技术的创制与产业化;围绕减少抗生素使用和提高抗逆(病)性,开发绿色环保的添加剂和免疫制剂。
5.生物食品。以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为导向,重点发展新型食品添加剂、生物合成食品和功能性健康食品。聚焦食品品质提升和保鲜加工,开发营养强化剂、保鲜剂、稳定剂、香精、功能性配料等新型食品添加剂;聚焦粮食安全需求,开发替代蛋白、人工淀粉、人造油脂等生物合成食品;聚焦公众健康水平提升,研发富含功能性膳食纤维、多糖多酚、生物活性肽、益生菌等活性因子的功能性健康食品。
6.生物能源。以实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导向,积极研究生物燃料和新型生物能源。围绕优化碳源和发掘新生物能源形式,研究开发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甲醇、生物丁醇、生物天然气等生物燃料,研究探索生物脂肪烃、生物氢、生物电等新型生物能源。
(二)产业布局
结合各地产业基础与特色资源优势,全省按照“一核引领、全面布局、特色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培育。支持杭州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布局,突破基础层、平台层关键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带动全省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宁波、嘉兴、衢州立足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应用合成生物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加快培育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产业;支持温州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谋划打造创新药械发展高地;支持湖州、绍兴、台州做大做强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体外诊断等生物医药产业;支持金华、舟山、丽水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食品。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学科和能力建设,面向合成生物技术建设重点实验室,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优势学校打造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策源地;支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湘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聚焦生物农业、生物育种,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农业创新策源地;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及研究型医院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支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产业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围绕产学研用合作,聚焦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引进落地或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构建合成生物科创资源、高端人才网络。
(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面向生物科技领域底层技术自主可控和重大应用需求,实施生物科技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合成生物,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体内定向进化技术、底盘细胞设计和制备、高通量筛选技术、发酵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合成生物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一批原料药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
(三)推动AI赋能研发创新。围绕“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流程,推动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深度融合应用。聚焦基因编辑、蛋白质设计、代谢途径优化、高通量实验等环节,部署建设AI生物大模型和专属模型,搭建菌株资源库、基因代码库、生物元件库、信息数据库、人群健康和重大疾病多模态信息库等生物资源数据库,开发智能化设计、可视化编辑、仿真测试、优化分析、图形绘制等人工智能辅助工具软件,加速研发进程,赋能创新发展。
(四)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围绕蛋白质设计、菌株构建、工艺测试等重点环节,建设高通量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化设计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智能育种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基地)、检测检验中心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和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应用合同研究外包、合同外包生产机构和产品定制研发生产等服务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开展合成生物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为合成生物产业开通专利快速预审通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申报相关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和项目,形成一批高质量专利成果。
(五)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围绕合成生物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延伸环节,通过企业招引、项目孵化和场景拓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链主企业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巩固行业地位,精准招引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依托高能级创新载体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开放合作,实施专利导航,面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引进落地先进技术成果和国际人才项目。面向产业链延伸环节,推动省内医药、化工、新材料、食品等领域企业通过应用场景创新、企业内生裂变、跨领域布局等方式向生物制造方向转型。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资源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项目纳入重大产业项目予以支持。
(六)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按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路径,梯次培育壮大合成生物企业群体。通过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引入外部专家、提升园区(孵化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支持初创型企业快速孵化;通过推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升质量品牌、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支持成长型企业长高长壮;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共同体等方式支持链主型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七)打造标志性产品。分行业梳理应用需求清单,建立后端生产与技术研发端的链接机制,推动新路线探索、新技术验证、新场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支持研究型医院推进应用推广示范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药、创新疗法、体外检测产品在恶性肿瘤、神经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在农作物、水产、畜禽等领域培育优良新品种,在食品、化妆品领域开发更健康、更安全的功能性产品。在传统化工领域迭代生产方式,推动生物化学品、生物基材料和生物燃料在塑料包装、日化消费、交通物流、环保建材等行业应用,试点探索生物甲醇燃料汽车加注站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类产品依法享受有关政策采购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大对生物基产品采购力度。
(八)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在合成生物领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按照“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聚”的链路加快培育合成生物产业。推进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改革,强化制度供给,构建“成果+人才+资本+市场”产业培育模式。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和专精特新产业园,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九)优化审评审批和准入许可。加强重点创新药、创新疗法注册申报前置指导,对研发清单内品种建立研审联动工作机制。开展药品审评审批、生产许可等关键事项改革,缩短临床试验申请、创新药抽样核查、符合性检查等候时间。支持符合条件的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纳入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针对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生物基产品,将符合条件的产品纳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并享受相应政策。完善基于生物技术的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产品的审批机制,规范准入许可。建立合成生物类产品标识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价认证体系。对于合成生物领域,不生产危险化学品、不涉及危险化工工艺且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项目,可以不进入化工园区,国家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优化生物基原料结构。提升秸秆等低成本非粮生物质利用水平,打造分布式非粮生物质糖化生产基地。针对化工、材料、能源领域,推广大宗农林牧渔废弃物等非粮原料资源应用。针对医药、食品领域,优化原料预处理工艺,提升原料转化效率。加大二氧化碳、甲烷等一碳化合物原料应用研究力度,加快甲基营养型细胞工厂、多酶级联转化等技术路线验证和产业化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培育机制。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方案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协调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改革事项落实。围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审批许可、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以改革加强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依据国家相关统计规范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合成生物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专项政策举措,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合成生物产业。
(二)加强金融赋能。依托科创母基金和“专精特新”母基金等,引导资金投向合成生物领域的优质企业,支持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和产业化。强化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扩大政策性金融服务产品支持覆盖面,在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为符合条件的小微合成生物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合成生物企业特点提供个性化融资和保险服务。
(三)强化人才支撑。将合成生物领域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符合条件的培育认定为卓越工程师。鼓励高校增设合成生物领域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推进合成生物领域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校企合作培育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通过引才计划、布局海外研发机构、合作交流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进合成生物战略人才、青年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深化科技特派团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走进企业。组建合成生物专家智库,在前沿技术研判、产业发展研究、政策决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四)营造创新生态。组建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和行业协会,主导或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加大合成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运营合成生物产业专利池,制定并推广业内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维权指南。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产业链对接、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氛围。强化浙江省生物安全预警感知能力建设。
供稿 | 未来产业处
责编 |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