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测试周期(初步评估)
-
温度冲击循环次数:一般进行 10 - 20 次温度冲击循环。每次循环包括从高温到低温再回到高温的过程,例如,高温设定为 80℃,保持 30 分钟,然后在 10 - 15 分钟内快速降到低温 - 20℃,保持 30 分钟,再在 10 - 15 分钟内升回高温。这个阶段主要是初步观察环形线圈检测器在温度急剧变化下的即时反应,如检测精度是否出现明显波动、电气性能是否异常等。
-
时间跨度:这样的短期测试周期通常在 1 - 2 天内完成,每天可以安排多个循环测试。这个周期可以快速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在短时间内受温度冲击影响而出现的问题,如连接部件的松动、电路参数的急剧变化等。
-
中期测试周期(性能变化监测)
-
温度冲击循环次数:进行 50 - 100 次温度冲击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详细监测环形线圈检测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包括检测精度(如检测灵敏度、误报率、漏报率等)、电气性能(电压、电流、信号频率等)和机械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变化、三维坐标测量仪检测尺寸精度变化等)。
-
时间跨度:可能需要 3 - 7 天左右。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形线圈检测器在温度冲击下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例如是否存在性能逐渐下降的情况,以及不同性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助于分析环形线圈检测器在较长时间的温度冲击环境下的稳定性。
-
长期测试周期(可靠性评估)
-
温度冲击循环次数及后续测试:进行 100 - 300 次温度冲击循环,在完成全部温度冲击循环后,还需要在常温下进行至少 24 - 48 小时的连续运行测试,以观察环形线圈检测器在经历长时间温度冲击后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
-
时间跨度:大约需要 1 - 2 周时间。这个周期的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环形线圈检测器的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记录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次数、故障类型等信息,从而确定环形线圈检测器在长期温度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为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实际的实验周期还会受到环形线圈检测器的复杂程度、测试精度要求、测试设备的运行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或故障,也可能需要调整实验周期,例如提前结束实验进行问题分析,或者延长某个阶段的测试时间以进一步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