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智能制造网APP

安卓版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营销推广更便捷

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仪器仪表>技术列表>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管理系统如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

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管理系统如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

2024年12月20日 18:56:35 人气: 168 来源: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 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

虚拟电厂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能源管理模式,它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集成和管理,形成一个具有集中调度、统一运营和优化控制的虚拟化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协同配合。


二. 微电网管理系统概述

微电网(Micro-Grid)也称为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管理系统则是对这些组件进行监控、调度和管理的系统,确保微电网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三.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

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不仅在管理上要在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注册,并且需要与调度、营销相关管理系统进行高频数据交互,电力交易中心、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利用电网智能电表全覆盖的优势,已经具备开展负荷数据高频采集、调峰辅助服务结算的技术条件,具备市场化基础,前文对虚拟电厂基本运行框架进行了浅析:虚拟电厂参与市场的基本步骤逻辑:注册、聚合、接入、认证、交易、退出虚拟电厂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是这个过程的技术实现,本文就目前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以采取的接入方式,进一步对虚拟电厂平台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步骤进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主体,对应的平台分别是:
a.电力交易中心: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


b.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c.虚拟电厂运营商:虚拟电厂平台。

四. 虚拟电厂接入微电网管理系统的步骤

4.1.技术评估与准备:

对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两者在技术上的兼容性和可接入性。

准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包括通信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等,以支持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的发送。


4.2.建立通信连接:

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如光纤、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建立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

确保通信连接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满足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的实时性要求。


4.3.数据集成与共享:

将虚拟电厂的实时运行数据(如发电量、储能状态、负荷需求等)集成到微电网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统一管理。

微电网管理系统根据这些数据对虚拟电厂进行调度和优化控制,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协同配合。


4.4.控制策略制定:

根据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的特性,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包括功率平衡控制、系统运行优化、故障检测与保护等。

这些控制策略应能够实现对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的实时监控和调度,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4.5.测试与验证:

在接入完成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工作,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确保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6.运行与维护:

定期对系统进行运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和故障。

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求变化,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以确保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

五. 接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通信技术:确保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稳定、可靠和安全。


数据集成与处理技术:实现虚拟电厂实时运行数据的集成、共享和处理,以支持微电网管理系统的调度和优化控制。


控制策略制定与优化:根据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的特性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并不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系统的变化。


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接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系统故障对电网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image.png

虚拟电厂接入新型电力微电网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兼容性、通信连接稳定性、数据集成与处理能力、控制策略制定与优化以及安全性与可靠性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可以实现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接入和协同运行,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